用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带你玩转师大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8 16:33: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正大坊

正大坊,坊名正大,是因为我校的前身国立中正大学,简称为正大。抗战时期,国民党派的主要领导人蒋介石亲自提议、拨款促成了我们学校的建立。蒋介石他字介石,名中正,学校便以他的名字命名为中正大学。所以正大坊的“正大”二字便源自于此。。
正大坊高约27米,位于校门正大门的入口处。东望瑶湖,南俯紫阳大道,她的整体是由下面四根柱顶天立地的大柱子,与连接这四根大柱的八根横梁组成,体型朴拙厚重,线条简洁明朗。正大坊从外表看上去像一个方方正正的井字,其实不然,很多人第一眼看到他,就仿佛能从他身上感受到学校的校训:静思笃行,持中秉正。从侧面看正大坊,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像一个中字。中正不仅是学校的简称,我校的校训,也是我校之魂,正大坊则是这个灵魂的物质体现。
正大坊的设计理念源自古徽州许国的八角牌坊。许国八脚牌坊的许国这个名词不是代表着国家,而是明朝一位大臣的名字,这个许国历经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因运筹平定云南边乱有功,皇上恩典他回家修建一个牌坊记载自己的功绩。这座牌坊因其四坊架连,八脚并立,俗称“八脚牌坊”,说到牌坊多是二维建筑。许国的牌坊有八脚,这也是全国仅有的了,他显示了许国的威望和地位。我们的正大坊结构上不像这个四面八柱的许国八角牌坊,也不像普通的二维牌坊,而是一座四面四柱的方形四角牌坊,可从下面四个方向穿行。
正大坊的中央有一块碑石。在碑石的正面,我们首先就看到刻有正大坊三个大字,这三个字为我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校友书写,下面的文字是正大坊记,简要介绍了我们正大坊,碑石的东面是瑶湖校区的建设志,大概讲述了我们现在所在的瑶湖校区的建设情况,西面是学校从1940年建校至今的历史沿革图。
站在正大坊的中央,环们四周的这一池清水,叫做正大源,数亩方池,开天一鉴,蕴藉饮水思源,源远流长。清澈的水面上倒映出正大坊挺拔的身影和其头顶的蓝天白云,这柔与刚的结合,形成了一幅气势恢宏的美景。
校史纪念碑
  江西师范大学校址纪念碑位于瑶湖校区正大广场中央,是用来纪念历届办学地点的变迁,勾勒出学校发展壮大的轨迹。
   校史纪念碑,也称校史柱。它的建筑结构造型为八根方柱,每根石柱下面有大理石雕刻的校史图文,围绕四周基座,校史柱是由北向南U字形排列,第一根方柱的铭文以壮丽历程为题,铭写我校历次校址的变迁,其余七根方柱的铭文,分别叙述不同时期校址相关的事件。迄今为止,学校经历了国立中正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学院和江西师范大学等四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校址也有杏岭、龙岭、长胜、望城岗、青山湖,拿山,瑶湖等处的变迁。
  第三根方柱杏岭奠基。杏岭期间,中正大学虽然设备简陋,生活艰苦,但仍有一批知名学者来校任教,中正大学的师资力量达到了一时之盛,一些专业的师资水平完全不下于当时的全国知名大学。
第五根方柱是望城凯旋时期。抗日战争结束,中正大学迁至省会南昌。望城岗阶段,学校总体的办学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国立中正大学更名为南昌大学,而后南昌大学迁至城东青山湖校区。
第六根方柱的铭文刻录的是青蓝更史时期。期间,全国大规模院系调整,南昌大学部分院系陆续被调整到省内外其他高校,南昌大学被撤销,于是以调整后的南昌大学为基础,成立了江西师范学院,此后,江西师范学院又经历了文革的巨大磨难,几度辗转,最终返回了青山湖校区,改名为江西师范大学,学校在青山湖校区办学历时半个世纪,再次实现了由普通高师院校,向省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历史跨越。
这最后一根方柱是瑶湖弦歌部分,介绍了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的总体概况,瑶湖校区的成功建设,为学校实现成为一所综合性,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桃李鼎位于静湖桥的正南面。其端庄厚重的造型、精美的纹饰、以及凸出的深重刻镂无不呈现出她的神秘与威严。并且她与悬于校区制高点的校庆钟、贯通学校中脉的静湖桥、高耸入云的校址纪念碑、磅礴大气的正大坊构成了一幅传统与现代一体、古朴与青春交融、厚重与激扬迸发的和谐图景。
此鼎身高3.9米,而下面的鼎禁(也就是底座)高1.08米,整座铜鼎的重量约4吨。在我们江西有三项考古发掘入选了“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分别是: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吴城商代遗址、以及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而在1989年自新干商墓出土的兽面纹虎耳铜方鼎,也就是现在我们江西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打破了商文化不过中原的论断。现在的桃李鼎就是参照这尊兽面纹虎耳铜方鼎放大10倍所仿制的。
青铜器多为红铜和锡、铅的合金,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由于其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所以也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我们中国的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为形成期、鼎盛期和转变期,商周的青铜器便是鼎盛期的代表。这些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同时也为我们后世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人不禁感叹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桃李鼎是由我校1948级杰出校友、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先生在学校70华诞之际出资50万元铸造的,并亲笔题写了“桃李鼎”三个大字镌刻于鼎身北面,表达了老一辈师大人为回馈母校的深厚情谊。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以此命名的“桃李鼎”寓意着学校辛勤耕耘,桃李遍天下。在鼎身南面镌刻的《桃李铭》是由我校原党委书记傅修延教授亲笔撰写的,充分彰显了我们江西师范大学的师魂、师德和师风。除此之外,桃李鼎旁还树立起了4根写满各种励志诗文的灯柱,夜晚亮起灯来,远远望去更显威严与肃穆。



静湖位于师大的中心位置,南临正大广场,北依图书馆,西靠惟义楼,东傍先骕楼,是校内最大的人工湖。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长100米,宽约为30米。因为湖畔蜿蜒曲折成眼镜形状,且水质上好,湖面如镜湖一般,上映蓝天白云,下现鱼翔浅底,一度被不少人认为是“镜湖”.其实,静湖名源于师大校训”静思笃行,持中秉正”。在湖的东面,就可以看到一块巨石上面镌刻着集自朱熹书法的“静湖”二字,它与正大广场上镌刻着集自文天祥书法的巨石同出一脉,遥相呼应!这两块校友捐赠的第四世纪冰川来自庐山南麓。它们因白鹿洞书院千年香火的熏染而变得富有灵气,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师大人的奋发与努力。到了夏日,湖中荷花艳,鱼戏莲叶间,天鹅,鸳鸯,野鸭,雪雁欢快拨清波的繁荣景象,更是美不胜收。湖的四周有一圈小路。路旁安放的石凳在杨柳的掩映下错落有致。天气晴朗的时候,许多师大学子把静湖当作休闲读书的好去处。前几年,台湾中正大学校长吴志扬先生率团到我校访问。他们对瑶湖校区的美景大加赞美,同时也担心校园生态能否永续发展,但看到静湖小岛上,雪雁和野鸭产下的卵已经多到可以盛满几个大脸盆时,马上消除了这种顾虑。瑶湖校区已经成功地融入了周边的大自然,生命可以在这里孕育,种群可以在这里繁衍!

















瑶湖体育馆总用地面积47428平方米,基地占地面积922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219平方米,该建筑为圆形平面,中部比赛场地及看台,共有5068个座位,建筑总高度为34,10米。
瑶湖体育馆主体结构下部为钢筋混泥土结构,敦实坚硬,耐久年限为50—100年,抗震防裂度为6度。上部为金属网结构,采用的是流线型的设计理念,犹如一直即将展翅翱翔蓝天的鸟儿,给予了瑶湖体育馆灵动的内涵。
该体育馆的落成,为学校的体育教学提供了完备而现代化的场地,同时也为师生体育运动创造了更良好的条件。不同规格的室内篮球,排球比赛等大型活动的举办成为可能 。2011年,南昌全国第七届城市运动会选择瑶湖体育馆为比赛场地之一,这是我校第一次承接全国性的赛事,无疑大大促进了师大体育的深入发展。
瑶湖体育场是根据流线体型而设计的,这种设计主要来自于两个它方面的原因:一是它拜托了以往十字架型的拘束风格,显得生动活泼;二来这种设计十分实用,雨季时便于排水。当然大家都有所耳闻瑶湖体育场昵称为“贝壳体育场”。这是为什么呢?在阳光的照耀下,瑶湖体育馆点点金光,闪闪发亮,十分耀眼夺目,犹如海滩熠熠闪光的贝壳。
下面体育场主要以方圆柱体支撑,外顶是以弯月形做支架,一二楼分别设有六个通道通向体育场,另外里面还特地开设了贵宾通道。场内观众席主要以深蓝,赤红,和黄色为主,跑到和休闲区则以红色和绿色为主。

瑶溪是围绕瑶湖体育馆和音乐艺术剧场的一条美丽的人工小溪,根据其内部水位的高低可以把瑶溪分为五段,中间地势最低,向两边递增。瑶溪最东边相邻的水域是护校河瑶河,最南边的则是鹅湖湾,可是它并不直接与护校河和鹅湖湾相连,因为整个人工小溪的水位比护校河和鹅湖湾的高。这样的设计就避免了大雨天护校河和鹅湖湾涨大水蔓延到校园内的瑶溪。
由北向南看,会发现横跨在瑶溪上的桥有9座,最北边也就是这里的这座石拱桥是瑶溪北一桥,北一桥的桥身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所以行走起来不会感觉到特别的陡。体育馆正前方的3座紧邻的木拱桥合称瑶溪北三桥,不要觉得它是木质结构就不坚固,每次学校有大型的室内活动时,这三座木拱桥就是成千上万的观众去体育馆的必经之路。中间的大型水泥路面桥则被命名为瑶溪桥,桥边有精美的石刻,在雨季,特别像现在的三月份,走在瑶溪桥上,可以清楚的听到潺潺的流水声,闭上眼就如同置身于大自然。同样,音乐艺术剧场的前方三座木拱桥就叫做瑶溪南三桥,最南边的石拱桥就是瑶溪南一桥。
瑶溪和小桥就是这样绵延在大大小小的草丘之间,像一条盘踞在校园东边的小青龙。青草,绿水,小桥,还有叮咚的流水声,相互映衬,就如一副富有诗情画意的图景,给学校增添了一份灵动的气息。





先骕楼是为了纪念江西师范大学第一任校长胡先骕先生而命名的,胡先骕是我国植物学家,中国近代植物学奠基人之一。留着新潮短发,常着一袭白色长衫的胡先骕先生,创立了中国大学第一个生物系,和第一个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他长期主持静生生物研究所的日常工作,还创办庐山植物园,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培养了大批植物学人才。并与郑万钧先生在1948年发现了“水杉”新种,被称为“水杉之父”.这一发现被誉为近代世界自然历史研究三大发现之一。同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后又获得“中国植物分类学之父”的称号,毛主席曾经说过他是中国生物界的“老祖宗”。
  先骕楼与其他教学楼的建筑风格都一样是赭红色建筑风格,其原因是胡先生曾率团去美国各知名院校考察,他母校哈佛大学的红砖楼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赭红色砖墙带着历史的沧桑感和一种穿梭时空的永恒感。归国后他积极效仿,于是形成了现在师大的建筑特色。因此,民间还有戏说江西师大是小哈佛。另外,四栋主教学楼,名达楼、方荫楼、惟义楼的名字也都是取自对师大有贡献的校友,也体现了薪火相传的师大精神,也时刻提醒着莘莘学子要饮水思源。
。先骕楼结构是学校教学办公大楼中最复杂的。楼内走道是不规则回形,路线图形形似婴儿脖子上挂的如意锁。先骕楼是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的办公大楼,也是学校人事处、教务处等行政部门的所在地。先骕楼一楼内有实验剧场,这个能容纳600人的实验剧场,是学校举行晚会、报告会的重要场所。





知行楼是我们学校的党政工作的主要办公场所和胡先骕纪念馆的所在地。
知行楼的名字是取自明代哲学王阳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所谓的知行合一不仅仅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是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所以知行是两者不可分,知行是并进的。
江西师大自1940年成立以来至今已有23位校长,第一位校长是植物学家胡先骕先生,现任校长是博士生导师梅国平校长,这里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曾兼任我们学校校长和校党委书记的傅修延先生
傅修延先生2009年5月到2011年2月担任我们学校的校长兼党委书记。
傅修延校长是江西铅山人,任江西外文学会会长,也是江西师范大学文艺学的博士生导师,江西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傅修延校长在文学造诣极深,他主要的代表作有《 文本学》,《先秦叙事研究》,《济慈评传》等等,镌刻在我们学校主干道桃李鼎之上的桃李铭,是傅修延先生为了彰显我们学校师德师魂师风特意写下的。
傅修延先生不仅在文学方面取得较大的成就,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做了很大的贡献,曾三次主持江西省社科研究规划招标项目,其中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非常高的荣誉。
  能任一校之长者,必定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江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融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于一体,位于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的江西省省会南昌,对江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被江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优先发展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现有瑶湖、青山湖和共青城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500余亩,建筑面积140余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370余万册,电子图书100余万册。瑶湖校区不设围墙,四周以一条7公里长的瑶河环抱,具有突出的生态人文特色。
历史沿革
    学校缘起于庐山白鹿洞书院,肇基于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昌大学,1953年改为江西师范学院,1983年更名为江西师范大学,是江西省本科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普通高等院校。2003年,江西金融职工大学(江西银行学校)整建制并入。
办学思想
    学校先后七次迁址,六易其名,四度调整,砥砺出“静思笃行、持中秉正”的校训,孕育了“团结、勤奋、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形成了“以人为本、面向社会”的办学思想,“以生为本、以德为先”的育人思想,“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的办学传统,“质量立校、人才兴校、创新强校、文化铸校、和谐荣校”的办学理念和“爱国荣校、民主和谐、求真务实、开放创新”的师大精神。
学科建设
    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全国第一批学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2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及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4个省“十二五”高水平学科,9个省高校“十二五”重点一级学科,3个省高校“十二五”示范性硕士点。
科学研究
    学校现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单糖化学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鄱阳湖湿地与流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功能有机小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科技服务平台(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2个省“2011 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平台立项建设项目(1个实验室和2个工程研究中心),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江西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培育基地,9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省级软件科学(高校工程、实验示范)技术中心。201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1项、重大专项课题1项,973计划前期预研项目1项,国家国际合作重大专项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2项,国家软科学项目3项,江西省重大科技专项1项,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招标课题2项,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落地计划项目8项,江西省高校哲社研究重大招标项目3项、重点项目4项。其中,“863”计划重点项目(以高校为牵头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专项经费超过500万元的国家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均是全省高校“零”的突破。2013年学校科研项目立项总经费超过1亿元,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29项,在全国地方院校排名第3位;师范院校第7位,全国高校第27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62项,在全国师范院校排名第8位。
师资队伍
    学校共有在编教职工29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860余人,博士(含在读)637人。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教师比例为39.2%;拥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49.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为77.4%。有中科院院士2人(双聘),国家“千人计划”人选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者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全国高校优秀青年体育教师14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8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50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30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31人,江西省跨世纪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0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24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教师7人。
人才培养
    学校设有22个专业学院,1个独立学院(科技学院),现有82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专科生3万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000余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1万余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2个,国家人文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1种,教育部万种新教材5种;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品牌专业25个,省级精品课程2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2门,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从1999年开始学校实施学分制改革,以培养责任担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分制管理、模块化课程、菜单式培养、开放型教学”为机制,着力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厚专业基础、宽学科口径、高品德素质、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2005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从2008年起,学校在省内开始按一本线招生;2012年起,启动“正大学子”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013年起,开展本科师范生免费教育(1000人),实施本硕、硕博连读培养模式。学校本科生初次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茅,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高校前茅。2011年,学校就业工作成功跻身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高校50强。2012年,学校获批成为全国第一批本科院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
学生竞赛
    学校注重通过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互动,大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是全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高校,校团委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唯一获得团中央授予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荣誉称号。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等均一直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并在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体育竞赛、专业竞赛、科技活动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如“蓝天”环保社团先后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获世界自然基金会颁发的“世界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为全国高校唯一获奖学生社团;杨文军同学成为历史上首次蝉联皮划艇项目奥运冠军的运动员,金紫薇同学和她的队友们实现了中国赛艇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并在第16届亚运会上担任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劳义同学勇夺亚运会男子100 米决赛冠军,成为我国在亚运会历史上第一个男子百米冠军;李凡同学参加2003年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得铜奖,艾黎莎同学参加2004年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获得第一名。2011年,寿旻超同学在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斩获三枚金牌,创下江西省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学校2012年在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斩获一金两铜,刷新江西高校参加该项竞赛的历史最好成绩;2013年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1项特等奖和6项二、三等奖,实现江西高校参加该项竞赛特等奖“零”的突破,并成功跻身全国50强行列,成为下届全国“挑战杯”竞赛发起高校。
教师教育
    学校强调教师教育办学传统和特色,坚持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融合、学术性与师范性统一,探索实施基于大学—政府和大学—中学合作、培养培训一体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教师教育“培养、研究、培训、服务”一体化运行体制和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终身学习体系,在全国率先“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被确定为全国实施“农村师资支持计划”试点高校,现已成为江西基础教育教师人才的摇篮、教师骨干人才培训的基地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引擎,累计为省内外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和输送了10万余名教师,一大批已成为各地中小学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中坚骨干力量。2010年以来,学校承担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国培计划—幼儿教师培训项目等多个国家和省级培训项目,培训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培训质量深受社会好评;2011年以来,学校获批承担6项教育部和江西省教育体制改革项目,建设2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共享课和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13年起学校在全省率先实施本科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1000人)。
社会服务
    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始终以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服务为使命,充分发挥在江西科学发展中的“人才库”、“发动机”和“智力源”作用,累计为社会培养各类优秀人才近20万名。解放后,学校积极支持和帮助筹建地市大专院校,为全省基础教育培养师资。近年来,学校注意发挥人文社会科学优势以及在我省独有的音乐、体育、美术、外语等学科优势,打造赣鄱文化平台,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发展;充分发挥传统基础学科和理工类应用学科优势,优化创新科研服务体系,取得了以“五朵金花”——“糖、剂、布、膜、湖”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成果。学校重点加强鄱阳湖学科研究,打造鄱阳湖学科平台,为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服务,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首倡单位。学校积极参与江西省科技振兴计划,总投资1亿多元的“年产1500吨汽油抗爆剂甲基环戊二烯三羰基锰”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实现了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大突破。2011年,学校5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依托学校纳米纤维技术、由学科科研人员创办的江西先材纳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亿平方米聚酰亚胺纳米纤维电池隔膜产品生产基地在南昌高新区隆重奠基,项目总投资达6亿元,投产后年产值将在60亿元以上,是我校又一项高新技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功案例;大学科技园2011年成为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2012年成为第四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13年获批全国师范院校第3个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际合作
    学校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现与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22所高校实施学分互认、师生交流等项目,招收14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校学习,与10余个海内外科研团队和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了一批重点实验室,与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共建了该国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并被评为全球先进孔子学院。学校长期聘请一批外籍教师来校授课,其中外籍教师Constance Gibson荣获国家“友谊奖”。2011年,学校获批成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获批与英国莱斯特大学合作培养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2012年,学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共建第二所孔子学院。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以部省共建为契机,积极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按照学校《“十二五”时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规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要求,朝着建设一所地方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发展定位而奋斗,努力在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伟大实践中再谱新篇。(数据截止2014年5月)

学校地址:[瑶湖校区]江西省南昌市紫阳大道99号            邮政编码:330022
     [青山湖校区]江西省南昌市北京西路437号        
邮政编码:330027

























你知道我们学校经历过哪几个时期吗?
1. 答:学校先后经历了(国立中正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学院)和(江西师范大学)等四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2. 你知道学校校址的变迁有哪些吗?
(杏岭)、(龙岭)、(长胜)、(望城岗)、(青山湖)、(拿山)、(瑶湖)。
3. 你了解桃李鼎吗?
桃李鼎是由我校(1948级)杰出校友、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先生在学校70华诞之际出资50万元铸造的。
为彰显我们学校师德师魂师风,傅修延教授于(桃李鼎)上镌刻(《桃李铭》)。
4.你了解先骕楼吗?
先骕楼是为了纪念江西师范大学第一任校长(胡先骕)先生而命名的。胡先骕是我国(植物学家)、中国近代植物学奠基人之一。于1948年与郑万钧先生发现了“(水杉)”新种,被称为“(水杉之父)”。
先骕楼是(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的办公大楼,也是学校人事处、教务处等行政部门的所在地。
先骕楼一楼内有实验剧场,这个能容纳(600)人的实验剧场,是学校举行晚会、报告会的重要场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heme by WIN8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