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西省(3所)2017MPAcc新增院校

[复制链接]

53

主题

63

帖子

27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19 10:05: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江西理工大学
(一)院校历史
江西理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江西冶金学院,1988年更名为南方冶金学院,2004年更名为江西理工大学。学校曾先后隶属于冶金工业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2013年成为江西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八大学科协调发展,博、硕士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并举,面向全国招生和就业并有权接收华侨及港澳台学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宝钢教育奖评审高校;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和钢铁工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被誉为“有色冶金人才摇篮”。
(二)人才培养
学校在赣州、南昌两地有4个校区,校本部位于享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客家摇篮”、“红色故都”之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赣州市。学校1958年开办本科教育,1980年开始硕士研究生教育,2013年开始博士研究生教育。现有14个学院,18个科研院所,全日制在校生约3万人。毕业生以其专业适应性广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特点而广受社会欢迎,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江西高校前列,并于2011年荣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五十强”。据中国“世界500强”企业CEO毕业院校排名榜显示,我校在2012年中国“世界500强”企业CEO毕业院校并列第5位。2016年5月22日,学校经国务院办公厅同意、民政部批准、教育部主管的全国第45个、江西省首个全国性的校友会成立,构筑起了校友支持母校、母校服务校友、校友与母校携手共进的良好发展格局。
(三)学科建设
学校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利用”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5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60个本科专业(其中55个专业在全国26个省份一本招生,10个省份全一本招生),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是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JM)、工程管理硕士(MEM)培养单位。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计划专业6个、省级高水平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示范性硕士点2个、江西省卓越计划专业6个、江西省特色专业19个。
(四)师资力量
学校建立了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近200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共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60余人;“井冈学者”特聘教授2人,省部级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井冈之星”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和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近200人。还聘请了古德生、周尧和、邱定蕃等一批院士和13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的兼职或客座教授,并聘有多名外籍教师在校常年任教。
(五)学校教学
以质量立校、办一流学府。学校坚持“教学优先、教师优先、学生优先”的工作原则和“教学是否满意、教师是否满意、学生是否满意”的工作标准,引导优质教学资源向教学一线集聚。教学科研设备达到全国先进,拥有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及应用省部共建教育部实验室、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院士工作站等一批国家科研平台、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还有3个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海智计划工作站,1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省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5个实验中心和100多个实习基地。
(六)学生培养
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全国率先试行“3+1”创新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术科技、文体竞赛上,多次代表江西省高校实现重大突破,赢得了重要荣誉。近五年来,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实现了江西省在该赛事上一等奖零的突破;在德国红点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赛、中国工业设计精英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比赛、亚洲大学生摄影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和国家级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中获奖数一直稳居江西高校前列。
(七)科研成果
学校积极服务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钢铁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已构建矿业工程、冶金工程、材料工程、机电一体化、信息技术等一批强势学科,形成了钨、铜、稀土、锂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四大特色和优势,经济学、管理学、理学、法学等新兴学科也日渐享誉国内。近五年来,共承担国家“863”、“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00多项,科研总经费10亿多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80多项。学校科技服务成效显著,遍及全国29个省市,多年来一直与中国铝业集团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中国中钢集团公司、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等100余家国内大中型钢铁、有色金属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有500多项科研成果被采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八)合作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已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韩国、日本、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的高校和企业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其中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美国加州大学、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德国莱比锡工程经济文化学院、法国图卢兹大学、韩国全州大学等开展了本硕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合作办学等国际联合培养项目;特别是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开展了20余年的合作交流,双方每年都开展多次师生互访并联合培养博、硕士研究生;学校还获批为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并正在海外筹建孔子学院。学校还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就稀土技术、澳洲高效磨矿和高效细粒浮选技术、选矿计算机模拟和半自磨机放大选型和优化技术开展科研合作;与印度尼西亚BBIM公司建立了科研信息互通机制和全面技术合作开发平台;承担了赞比亚谦比西铜矿“矿山采掘信息化”、卢旺达“钽铌氧化物制备中的钨回收工艺设备系统技术开发”、越南“褐铁矿磁化熔烧及磁选工业生产技术开发”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0余项。
(九)院校风采
半世纪沧桑砥砺,五十载春华秋实。学校将秉承“志存高远、责任为先”的校训精神,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和“以贡献求支持、以特色争优势、以创新谋发展”的办学思路,贯彻“以市场理念经营学校、以教育规律管理学校、以法治理念治理学校”的三大理念,实施“特色、人才、质量和开放”四大战略,突出“学科建设强实力、人才培养提质量、科学研究上水平、服务区域做贡献、发展成果惠民生”五大任务,强化“队伍、财力、条件、制度、党建、文化”六大保障,深化“治理体系、人才培养、学科与科技、社会服务、人事人才、综合保障、党建与思想政治”七大改革,努力实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转型发展,建设“综合实力江西一流、优势学科国内先进、特色领域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理工大学”!

二.江西农业大学
(一)历史沿革
江西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始于1962年,江西农学院植保和棉花栽培专业各招收2名研究生,植保专业杨惟义教授招收了梁广勤、陈炳炎2位研究生,棉花栽培专业施珍教授招收了陈秀祈、胡家蓬2位研究生;1964年兽医药理学专业周正教授招收了阴天榜1位研究生;1965年家畜传染病学专业林启鹏教授招收了徐兰芳1位研究生。1965年经高等教育部批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开办了农林综合技术研究生班,探讨以集体导师共同指导培养研究生的新路子,共招收研究生12名,其中从南京林学院、中南林学院、浙江天目林学院各保送2名应届毕业生、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保送6名应届毕业生,当时从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学院分配了4名应届毕业研究生到研究生班任辅导教师,他们分别是刘丽娟、刘瑞林、赵义芳和杨百惜。1969年9月江西农学院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合并,1978年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恢复招收研究生,当年植物病理学、昆虫学专业各招研究生1人;1979年,动物生理学与动物生物化学专业共招生2人。1980年11月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更名为江西农业大学。1981年江西农业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92年国家教委批准江西农业大学有权推荐和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江西农业大学获得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权;2002年获得农业推广硕士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授权。2003年江西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同时获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04年获得了高等学校教师和中等职业教师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授权。2010年获得了工程硕士、林业硕士和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目前,江西农业大学共有3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7个博士二级学科授权点;有 19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76个硕士二级学科授权点,有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工程硕士、林业硕士、公共管理硕士、资产评估硕士、风景园林硕士7种专业学位以及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至此,江西农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不断健全。1984年7月教务处成立了研究生科,1998年12月江西农业大学成立了研究生处,1999年研究生处成立研究生团总支,2002年研究生处成立招生科和培养科,2003年研究生处成立学科建设科,2006年研究生处成立研究生党总支,2010年成立学位办公室和专业学位办公室,2014年成立研究生资助管理中心,2015年5月研究生处更名为研究生院。至此,研究生院的机构设置已基本健全。目前,研究生院工作人员已有11人。
(二)学科建设
学位点申报获历史性突破。2002年获得农业推广硕士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授权,改变了江西农业大学无专业学位在职研究生培养授权的局面。2003年江西农业大学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4年获得了高等学校教师和职业教师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授权。到2013年,学校共有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3个,二级学科点17个(含自主设置5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一级学科19个,二级学科77个(含自主设置1个),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培养硕士,农学门类培养博士。全校14个单位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3个学院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博士单位、博士点学科以及专业学位授权从无到有、硕士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从少到多的飞跃以及学科门类的不断拓展成为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的新起点,为我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学科建设成果喜人。“十五”期间,我校建成了12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示范性硕士点;“十一五”期间,我校建成了1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5个省级示范性硕士点、6个校级研究型学科,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在硕士点建设方面,2005年,我校第七批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的果树学和土壤学2个硕士点学科被省教育厅专家组评估优秀。“十二五”期间,我校建成了3个江西省高校高水平学科,7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示范性硕士点和10个校级重点培育学科。
(三)招生情况
招生规模稳健扩大。学科建设质量的提升吸引了大量优秀生源,近几年,我校研究生招生种类和数量呈稳健增长的态势。2002年我校首次招收农业推广硕士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共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52人;2004年首次招收博士学位研究生共计11人;同年我校首次招收高等学校教师和中等职业教师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在研究生,共招收在职研究生123人; 2007年我校在校研究生总数已突破千人,2013年我校在校研究生规模达2000人。至此,无论学位层次和学位种类,还是在校研究生规模,我校学位研究生教育都已迈上新台阶。
(四)人才培养
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研究生处始终坚持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对高级人才的需要为目的,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成为全省研究生教育关注的焦点。1986年,农学系84级研究生曹和平被团省委、省学联评为“创造型学生”;1988年,我校研究生黄路生、胡双保获得团省委、省学联评授予的“1988年度创造型学生”称号;2007年,我校获得“江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计划”立项资助名额占全省高校的40%;获“国家留学基金全额资助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的名额占全省高校的50%。同年,江西省共有3篇硕士论文被评为优秀,其中我校就有2篇,优秀率居全省第一。2008年,我校获得“2008年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人数占全省高校的50%。2010年,我校黄路生教授指导的博士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实现了我省“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的重大突破。截至2013年,我校共有1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2篇论文被评为“全国兽医硕士优秀学位论文”, 2篇论文被评为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优秀论文,3篇博士论文被评为“江西省优秀博士论文”;12篇硕士论文被评为“江西省优秀硕士论文”。
(五)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1991年石庆华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2001年贺浩华被选举担任华东地区农科院校研究生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研究生处占婉华被江西省教育厅评为“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优秀管理干部”,石庆华、黄路生、殷新佑、刘林被江西省教育厅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江西省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刘宜柏、罗明、戚昌瀚等3人被江西省教育厅评为“江西省优秀硕士生导师”。2004年贺浩华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选聘为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005年贺浩华被推荐为第九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农林学科工作委员会委员,研究生处贺浩华、彭齐东被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先进个人”。2006年贺浩华、赵小敏分别担任了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作物、农业资源利用领域协作组成员,赵小敏教授、何后军教授、黄维柳副教授分别担任了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信息化、养殖、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协作组成员;同年,黄路生、杜天真、张志云、潘晓华、薛芳森、赵小敏、贺浩华、朱述斌被评为“江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研究生处黄维柳、占婉华、彭齐东被评为“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个人”。2008年,贺浩华、牛德奎、张露、谢元态、黄维柳、赵小敏分别担任了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作物、农业资源利用、林业、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农业信息化领域协作组成员。2009年郭晓敏被聘任为第六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为江西省首次入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同年8月,“江西农业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团”项目被省委教育工委授予了“党建工作创新奖”二等奖,潘晓华和郭晓敏被评为“江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2012年,我校刘苑秋、薛芳森、霍光华、邓舜洲等4人获“江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

三.景德镇陶瓷大学
   景德镇陶瓷大学是我国惟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多科性本科高校,是全国29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之一和首批94所有资格招收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攻读硕士、学士学位留学生的高校之一,现已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艺术交流、陶瓷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一)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是1910年创办的中国陶业学堂;1947年设置专科建制的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成为当时江西省五所专科高校之一;1958年设置普通本科建制的景德镇陶瓷学院,隶属于国家原轻工业部。1998年学校管理体制转变为中央和江西省共建,以江西省管理为主。1984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更名为景德镇陶瓷大学。
(二)学校概况
  学校现有新厂、陶研所、湘湖三个校区,占地1600余亩,2016年获批成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学校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陶瓷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术文博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与军事教学部共10个教学院(部),以及研究生院、国际学院、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1个独立学院——科技艺术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1.9万余人(含独立学院),其中博士研究生40人、硕士研究生1035人、留学生近百人,已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专任教师802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数450人、博士202人,拥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高水平人才50余人,各类国家级艺术大师26人,各类省级专家人才近200人。
(三)学科专业
   学校设有46个本科专业,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覆盖了工学、艺术学、管理学、文学、理学、历史学等10个学科门类。学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注重艺工并重、艺工商交融,突出“设计艺术和陶瓷工程”优势,拥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其中省高水平学科2个),构建形成了“艺术设计与陶瓷文化、陶瓷材料工程与机电、陶瓷经济与管理”三大优势特色学科群,精心培养从陶瓷材料、产品设计到管理的全产业链高水平专门人才。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设计学排名全国第6位、美术学排名第9位、材料科学与工程排名第16位,学科特色优势显著。2016年,“设计学”成为江西省高校学科联盟首批牵头学科。学校现有本科专业中的艺术学科门类专业在招生中列入提前批录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个特色专业在招生中列入一本录取。
(四)教育教学
   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5年,成为江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现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1个。近年来,学生就业率创业率始终居于全省高校前列,学生在国内外大赛中屡创佳绩,获得了被誉为“设计界奥斯卡奖”的德国红点国际设计大奖、IF国际设计大奖、W3世界卫浴设计大奖等重大奖项;2015年学校选派的“指尖上的陶艺”项目荣获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和全国唯一的最佳创意奖;2016年,汪永清教授课题组研发的《用于水处理的高性能陶瓷膜》项目荣获全国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江西省唯一)。
(五)科学研究
    学校拥有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首个)、陶瓷新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中心和绿色陶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全国陶瓷文献信息中心、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25个省部级科研服务平台(其中连续四年获批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一批国家级专业协会和机构常驻学校,形成了全方位依托并服务陶瓷产业发展的完整支撑体系,取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标志性成果,制定、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20余项,200余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了我国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科技进步。2016年,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科技部第二批科技服务业行业试点单位(江西省唯一)。学校进入2012中国大学ESI-TOP论文排行榜100强,位居2015中国大学最具影响力学术论文排行百强榜第65位,主办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陶瓷》、《陶瓷学报》和《中国陶瓷工业》等学术期刊,享誉国内外陶瓷界。
(六)艺术创作
   学校艺术名家荟萃,在继承传统陶瓷技艺的基础上,注重材质、工艺、造型和装饰等方面的创新,开创了“现代民间青花”“陶瓷综合装饰”“现代瓷画艺术”等艺术表现形式,创作了大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民族艺术瑰宝,承担了开国大典、人民大会堂、7501毛主席用瓷、尼克松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中博会、北京APEC会议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国礼瓷、特制瓷设计制作任务,300余件作品被国内外著名博物馆、美术馆收藏,200余件作品在全国美展等重大评比中获奖,在“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获国家级美术最高奖金、铜奖各1项,实现了建国以来江西在国家级美术最高奖中金奖零的突破。2015年,学校入藏英国白金汉宫的两件陶艺作品《祥和》《岁岁和合》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赞誉,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国际影响力。
(七)对外交流
    学校是江西高校中一所办学历史悠久、行业背景深厚和学科特色鲜明的大学,曾作为全国最具特色的高校之一(江西惟一)赴俄罗斯参加教育部组织的“21世纪中国大学展”,多次代表中国政府向外国政要赠送国礼,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学校1958年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近60年来培养了来自各大洲的20多个国家3000余名留学生,与美、英、法、日、韩等国家或地区30多所高校和国际陶艺家协会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互派教师讲学、互派学生修学访问、联合培养艺术人才;大力推进国际陶艺家工作室建设,“JCI-WVU国际陶瓷艺术家工作室”项目被美国国务院出版的《中美关系200年》列为“中美民间交往的典范和新高潮”。与合作院校韩国圆光大学、韩国檀国大学启动实施“3+1+2”合作办学项目,建立本、硕、博联合培养“立交桥”;2016年,首个境外陶瓷文化研究中心——“韩国-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陶瓷文化交流中心”挂牌成立。
   (八)交流合作
  近年来,学校把握世界陶瓷艺术发展趋势,依托景德镇厚重的陶瓷文化底蕴,先后主办了10余次国际陶瓷工程、艺术、文化、教育研讨会,尤其是2015年,学校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成功举办了“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景德镇陶瓷与“一带一路”战略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景德镇)高技术陶瓷国际论坛暨第九届亚洲陶瓷材料研讨会、第三届中国中部设计艺术国际研讨会及ISCAEE国际教育交流学会系列活动等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活动,200余位海外专家参会,有力推动了陶瓷科技与文化艺术国际化发展。学校代表国家先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法国卢浮宫、英国剑桥大学、希腊亚洲博物馆、法国大皇宫等重要场所举办师生陶瓷艺术作品展,充分展现了学校在陶瓷艺术教育和创作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大大促进了中国陶瓷文化与艺术走向世界。
(九)办学特色及成就
    百余年来,学校始终以弘扬中华陶瓷文化、振兴中国陶瓷工业为使命,践行“诚朴恕毅”的校训精神,充分发挥基地办学优势,逐步形成了“在人才培养上突出实践能力,在学科专业上坚持艺工并重,在科学研究上注重行业需求,在艺术创作上不断开拓创新”的鲜明办学特色和创意创新创业“三创”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了6万余名陶瓷专门人才,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广受社会欢迎,造就了一大批著名陶瓷艺术家、设计师、科技领军人物和企业家,形成了独特的“陶院现象”,被誉为中国的“陶瓷黄埔”。仅在广东佛山,就有万余名学校毕业生扎根,撑起中国建陶业的一片蓝天。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竞争形势,学校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行业需求、特色办学、创新发展”,坚持转型发展和一流学科建设“双轮驱动”,坚持深化改革和依法治校“双轮驱动”,朝着建设世界知名的陶瓷大学的发展目标迈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陶瓷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行业技术进步发动机和中华陶瓷艺术与文化高地。
公众号ID:ydmpacc玉鼎教育专业研究MPACC/Maud 考研,我们会通过本公众号即时发布相关资讯信息,帮助同学科学择校、备考,真正做到“一号在手,考研无忧”。如需了解MBA相关信息,请关注以下公众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heme by WIN8MI